上海博物馆所藏《柳鸦芦雁波图》(见上图),纸本,淡设色,纵34厘米、横223.2厘米。
此图卷共分两段,前段画一株柳树和数只百头鸦。柳树枝干用粗笔浓墨作短条皴写,笔势很壮,显得浑朴拙厚,凹凸节宽之状自然天成。柳条直线下垂,流利畅达,运笔圆润健韧而富弹性,墨色前后层次分明。停在枝上的白头鸦或靠根偎依,静观自得,或喃喃相语,使寂静的大地充满了生机。鸟身用浓墨,黝黑如漆,鸟的羽毛用墨留出白线,鸟的嘴舌用淡红色点染,头和腹部敷以白粉,周围略用淡墨烘染,把白头鸦衬托得分外突出,显得神采奕奕。全图笔墨醇和安谧,脱去凡格,得江南落墨写生之意韵。
后段四只芦雁在芦草蓼花边栖息,以浅赭设色,增强了秋天萧疏的气氛。此画水墨淡设色,笔法简朴粗犷,画面明净舒展,平和典雅中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生机,体现了高度的文化修养与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完美和谐。整幅画采用了以墨为骨的画法,并把粗笔写意和精湛写生融合在一起,是研究花鸟画由着重色向墨笔画过渡的典型作品。
徐邦达曾经撰文指出,现存的具名赵佶的画,面目很多,基本上可以分为比较粗简拙朴和极为精细工丽的两种。比较简朴的一种,大都是水墨或淡设色的花鸟;极为工丽的,则花鸟以外还有人物、山水等,而以大设色为多。同时,不但工、拙不同的作品形式不一样,就是同样是工丽的作品,也有各种不同的面貌。一个人的书画,从早期到晚期,其形式当然会起些变化,不会永远千篇一律,但一般来讲,工与拙的界限是不可调和逾越的,像赵佶这样忽拙忽工,各色兼备的实在不多见。其中必然有一部分是非亲笔画(而且还不止出于一人手笔)。而经深入考订鉴辨,以文献印证实物,我们果然发现:赵佶传世的非亲笔画的数量远远超过他的亲笔画。
作为赵佶拙朴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的《柳鸦芦雁图》,与他那些富贵华丽的代表作相比,风格很是不同,更像一个文人的清赏之作,所以这幅作品也被很多人怀疑不是赵佶的亲笔画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《柳鸦芦雁图》刚刚出现在北京书画市场上的时候,就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。只有鉴定专家张珩认为这件作品后面的题跋中,邓易从、范逾二跋是伪造的,但画却是宋徽宗非常难得一见的优秀真迹。和他不谋而合的还有上海的鉴定专家谢稚柳。他看过作品之后,就决定代表上海博物馆以重价从北京的画商手中购买此画,但是由于对方要价过高又无还价的余地,当时差一点就没买成。最后,谢稚柳经过反复研究,还是认定这确是“风流天子”不可多见的亲笔真迹,甘冒风险将此图买下。于是,这张《柳鸦芦雁图》便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国宝之一。
|